(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来,债市调整与银行理财产品赎回“循环互动”一事引发关注。简单来说,该循环可概括为:债市下跌--客户赎回-理财公司被迫抛售债券--理财产品净值加速回撤-客户再赎回。
数据显示,11月1日至12月29日,中证全债指数大幅下跌1.42%。理财产品赎回方面,11月份十大理财公司产品(仅以子公司管理口径计)管理规模大幅缩减近6300亿元。
针对大幅赎回情况,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主动作为,为平稳债市、降低银行理财大幅赎回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方面,央行自11月25日以来,通过降准、公开市场操作等方式释放大量流动性;另一方面,理财公司自购旗下产品,稳定市场信心。银行自营和保险公司也承接了部分信用债抛盘。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债市出现企稳迹象。12月14日至29日,中证全债指数上涨0.17%。此外,多家理财公司管理层近日公开表示,债券市场下跌引发的银行理财赎回高峰期已过。
深入剖析上述负反馈效应的形成机制,引以为戒,对理财市场和债券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笔者认为,理财公司作为风险管理最重要的主体,可从三方面改进工作:
首先,提高信息透明度,加强客户预期管理。理财公司应合理设定业绩基准,强化风险提示,将产品潜在的波动风险明明白白告诉客户。一直以来,部分理财公司为追求规模,业绩基准设定普遍较高,而银行理财客户的风险偏好普遍较低。而部分客户对理财产品的认知仍停留在“保本”时代,一旦收益不及预期就启动赎回。这就要求理财公司设定更为合理的业绩基准,做好预期管理。
其次,要优化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目前银行理财产品持有资产的平均久期在两年及以上,且近半为信用债。但理财产品期限相对较短,如2022年6月份全市场新发封闭式产品加权平均期限仅443天,部分定期开放性产品期限更短。因此,当产品到期或客户赎回时,理财公司就要在二级市场卖出信用债等资产。信用债的流动性不及利率债,“被迫”卖出会压低资产价格,放大理财产品收益波动性。
目前,受制于收益率等要求,理财公司降低资产久期有一定难度,但可以通过优化产品期限结构来降低资产错配风险。如,1年期及以下产品可将资产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等资产,增强流动性;而1年期以上产品可投资于久期更长、符合客户风险等级的资产,以实现资产与负债匹配。
最后,要提高投研能力,提高市场前瞻性,用良好的业绩留住客户。今年3月份至4月份,A股市场波动就曾导致银行理财净值回撤,并引发大幅赎回。理财公司需持续提高投研能力,更准确判断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趋势,从而实现扎实稳定的业绩,留住客户,降低因市场波动引发的大幅赎回冲击。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关键词: 理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