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全球产业发展,解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昨天(29日),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吴肖乐、芮明杰分别以“基于数据的产业链供应链洞见与探索”“认知未来,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为题在学校作学术报告。
“怎么样衡量产业链的韧性?”报告伊始,吴肖乐的提问开门见山。她的答案是让数据“说话”,读懂多方数据资源。
产业链“韧性”如何理解?吴肖乐从供应链的吸收、适应和恢复能力三个方面阐明了这一概念。面对当今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商业竞争,国家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大挑战,而它们的“韧性”决定了一个经济体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吴肖乐团队对不同产业数据进行了分析比较,得出了机械、电子、运输设备制造等行业在加征关税下韧性较强的结论。逐一分析产业动态,构建实时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图谱,或许能有助于各级政府研判形势,出台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前瞻性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哪些国家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影响力较大?”运用联合国全球贸易数据库,吴肖乐团队构建各个国家之间的车辆及其零附件贸易网络,基于此设计算法进行攻击试验,从而计算各国对中国影响。“通过测算我们可以看出,除了前三位的德国、日本和美国,泰国和奥地利对于中国汽车产业的影响力近年来显著上升。”
5G通信、3D打印、大数据云计算、ChatGPT......近年来,新兴技术不断涌现,这是一个人类社会加速发展、指数增长的时代。“今天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人类来到了下一个指数增长的阶段”,在芮明杰看来,未来已来也未来。
芮明杰观察到,以服装行业为例,定制化生产正在逐渐普及,与过去大规模标准化生产不同,这是一个全新的生产范式:互联网支撑的智能化、规模化的定制生产方式。为了实现这一新生产方式,新一轮科学技术创新应运而生、全面展开:工业互联网优化生产过程、智能装备自组定制流水线、5G全面革新基础通讯、AI强力助力智能制造、智慧供应链提速增效……
这样生产方式转变的推动力是什么?针对这一问题,芮明杰这样说:“生产方式的伟大变革背后,主要原因是因为生产更合适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消费者正在开始不断增长的个性化需求。许多新技术不断涌现的背后基本逻辑,就是准备迎接全球消费者个性化时代的到来。”
不过,前沿技术不等于未来产业,芮明杰特意指出,未来产业的兴起,依靠的远不只是技术的发展。“前沿技术只有经过商业化和产业创新之后才能成为未来产业”,以量子技术举例,作为一个前瞻性的科学技术,只有应用于通讯领域,成为消费者使用的工具和载体时才会有量子通讯产业的产生与发展。
芮明杰说,未来产业的形成,需要通用技术、专有技术和工艺生产技术三者的结合,缺一不可。“未来产业布局若想成功,就必须格外注意各个领域之间资源有效配置和关联合作,引导良性竞争。”针对未来产业布局谋划与发展,芮明杰建议加强未来学学科构建、对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和未来产业进行预见性研究,重视复合人才培养、深化创新制度的创新以及对重点通用技术、应用技术和工艺生产技术的连贯性投入。
新民晚报记者 张炯强
关键词: